雷军亲自下场! 疑似不满小米爆款产品被低估, 想要改名对飙友商!

  • 2025-08-16 02:28:13
  • 713

雷军亲自下场了!

日前,雷总在社交平台发文称:小米YU7标准版,很多人误以为是入门版或者丐版,但实际上非常强大,续航高达835公里,700 Tops 算力的Thor芯片和激光雷达等等,配置绝不输于竞品Pro版和Max版。并发起投票:要不要将小米YU7标准版改名为Pro或者Max?

这看似是一次简单的命名讨论,实则背后折射出小米对产品认知错位的焦虑——配置拉满、续航强悍、订单爆棚的爆款SUV,却被部分“有心人”贴上“标准版=低配”的标签。雷军此举,或许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刻板印象,为YU7正名。

配置不输Pro,却背负“标准版”误解

雷总所言非虚。小米YU7标准版属于单电机后驱,核心配置如下:0-100km/h加速5.88s;

峰值扭矩528N·m;最大马力320PS;峰值功率235kW;最高时速240km/h。综合配置都已达到甚至超越多数竞品的“Max”水准。

对比某新势力品牌,其“Max版”起售价高出5万元以上,但配置远不如小米YU7标准版,后者不仅配置更高,起售价还更具竞争力。可以说,“标准版”只是命名,实际却是“满血版”。

但问题也正出在这——在当前的市场语境中,“标准版”往往被默认为“基础款”“缩水版”。即便小米反复强调YU7标准版的硬实力,仍有不少消费者在对比时自动将其归为“低一级”选项。这种认知偏差,显然让雷总有些坐不住了。

市场表现:订单火爆,交付成瓶颈

事实胜于雄辩。小米YU7自上市以来,市场表现堪称现象级:1小时订单量飙升至28.9万辆,创下全球汽车销售新纪录;7月首月交付6042辆,占小米汽车当月总销量的20%。这意味着,平均每5位小米车主,就有1位选择了YU7。

更硬核的是续航表现。根据易车2025新能源极限续航榜测试,小米YU7 760km四驱Max版以393.4km极限里程,夺得纯电四驱SUV第一名,电耗25.85kWh/100km,续航达成率高达51.8%。这一成绩不仅优于多数同级SUV,甚至逼近部分轿车水平。

不过热销的背后是小米YU7交付周期的严重滞后。由于北京工厂需同时生产SU7与YU7,YU7各版本交付周期均超过10个月:标准版:56-59周;Pro版:47-50周;Max版:42-45周。

即便8月初YU7下线量环比增长超30%,面对近30万订单,仍是杯水车薪。产能不足,已成为制约小米汽车爆发的最大瓶颈。

改名能解决问题吗?多数米粉说“不必”

面对产品被低估,雷军提出“改名”方案,但多数网友认为没有必要。投票结果显示,尽管有部分用户支持更名为“Pro”或“Max”,但更多米粉认为:“低调一些,继续叫标准版”。

这恰恰体现了小米用户的核心价值观——务实主义。他们更关注产品本身的设计、性能、续航和智能化体验,而非靠“Max”“Ultra”这类后缀来彰显身份。正如一位用户评论:“小米从来不是靠名字唬人,而是靠实力说话。”

比改名更重要的是产能与生态

雷总的焦虑可以理解,但解决之道不在“改名”,而在产能爬坡与生态协同。

首先,加快北京工厂扩产节奏,引入更多自动化产线,缩短交付周期,才能将订单转化为真实销量。其次,强化“人车家全生态”联动——YU7与小米手机、智能家居、澎湃OS的无缝协同,才是其区别于传统车企的核心竞争力。

此外,小米YU7的成功,也证明了消费者愿意为“高配低价”的诚意买单。与其花精力改名对飙友商,不如继续深耕产品,用实打实的体验赢得口碑。

雷总的这次发声,或许不是为了改名,而是向行业传递一个信号:在小米的体系里,没有“丐版”,只有“满配”。当产品本身足够强大,名字,真的没那么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