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牌高山事件, 长城受到不公平待遇了吗?

  • 2025-07-07 07:43:26
  • 872

当张教官公开魏牌高山高速失速事件后,长城汽车迅速成为舆论焦点。面对赔车赔钱又被拒签保密协议的“维权现场”,有人认为魏牌高山是被“大V借机炒作”,遭遇不公。但舆论的本质,远不止于一起机械故障,而在于公众对品牌信任与企业态度的再审视。

魏牌高山在高速行驶中突发失速,是一次典型的硬件与系统协同失效问题。此类故障虽不常见,但在汽车行业并非绝无仅有,甚至在长城的竞品车型中发生频率颇高。

但问题在于,作为以“安全”著称的品牌,长城在危机公关方面的处理方式是否匹配其宣称的标准与形象。

长城方面第一时间介入调查,并提出赔车赔款方案,这本应成为企业正面应对危机的范本。然而,附加的“永久保密协议”条款,彻底打破了公众对长城“坦诚透明”的期待。遮掩,比失速本身更令人恐惧。

长期以来,长城旗下魏牌车型的核心卖点即是高安全冗余与极限测试标准。消费者基于此信念付出溢价购车,自然也会对任何故障产生更高敏感度。因此,长城遭遇的质疑,某种意义上正源自其营销定位的“反噬效应”。

更复杂的是,“保密协议”在消费领域并不罕见,尤其在涉及赔偿和妥协方案时。但汽车产品牵涉公共安全,强制压制信息披露,不仅阻断潜在风险预警,也有悖于消费者知情权和行业改进路径。

支持长城的观点认为,每一家车企都有故障,而且魏牌的赔偿和承担责任的步骤并不拖泥带水,魏牌不过是被700万粉丝的大V放大处理,造成了社会影响。

但这无法掩盖一个事实:从赔偿意图到协议细则,长城的公关动作缺乏整体考量。本来赔偿和承认问题都非常积极,非要增加一个保密条款。瞬间将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打成了掩盖真相的车企形象,而网友更愿意关注负面的形象。

张教官提出的三项诉求——公开技术说明、发布改进方案、建立用户质量反馈机制,均为极度克制且专业的建议,并未涉及赔偿层面。这让“长城受害论”失去根基,反而凸显出品牌在面对舆论时的迟缓与谨慎。

事件发酵后,已有11位用户向张教官反馈类似故障(这部分无从考证,为张教官一家之言),如果是事实,那么可能将打破了“孤例说”的防线。虽然魏牌官方否认大范围系统缺陷,但若无开放的第三方检测机制,这样的否认难以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服气。

本人作为长城汽车股票长期持有者,就是认为长城汽车在造车良心、品控和售后方面,相对于其他自主品牌更值得信任。然而魏总亲自指挥亲自主导的魏牌,在研发、生产甚至用车体验都无可挑剔的时候,却被愚蠢的危机公关拖了后腿。

此次风波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,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道德边界问题。当车辆质量与消费者安全产生冲突时,企业选择以合约私了,还是以制度公开,这是衡量其社会责任的重要分水岭。

对比特斯拉、比亚迪等品牌曾经历的舆情危机,最终都选择通过发布技术报告、召开说明会或引入第三方检测来缓解信任裂缝。长城若继续以封口协议作为防火墙,势必影响其品牌的长期健康。

真正的长城用户并非要求长城绝无瑕疵,而是期待出现问题后能有专业、透明、有担当的解决路径。技术会失误,但责任不能失联。当车主与品牌之间出现裂痕,重建信任的唯一方式就是直面真相。

结语:魏牌高山的故障是偶发的,企业的反应却应该是制度性的。是否受到不公对待,决定权不在舆论,而在企业自身的回应方式与行动路径。对一家主张高标准的车企而言,透明不是额外成本,而是基本义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