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他动力Vbot: 当遥控器被丢掉, 才是机器狗「有生命感」的第一步?
- 2025-08-18 05:16:06
- 999
8 月 8 日下午,北京亦庄的世界机器人大会A区一角,人潮涌动间隙,可以看到一只溜达的「小短腿」。
它一会儿跟在展区人员身后走来走去,一会儿又挤进人群对着镜头歪头卖萌——这是在WAIC后,维他动力(Vbot)又一次把自家「大头」放到真实人流里「溜达」。
如果机器人终究要走进家里的客厅,它应该长什么样?该用什么姿态和你的孩子打招呼?又凭什么让家里人相信,它是一个可以放心的家庭成员?
这家成立刚满半年的公司,带着 3 亿元融资、60 多位从 AI、汽车、动画乃至飞机内饰领域跨界而来的工程师与设计师,试图回答以上问题。他们给出的答案,就是这只昵称为「大头」的智能伴随机器人Vbot。
联合创始人赵哲伦说,他们在试图用「工程科学的思维控制精度,用艺术的思维创造灵魂」 ,为机器人注入「生命力」。
他们想让四足机器人摆脱遥控器,同时回答一个问题:机器人到底能怎样进入真实的家庭生活?
跳出「工具论」,重新定义机器人的「存在感」
「大头」不是人们印象中那种带着工业气息、充满机械感的机器狗,也不是过于拟人以至于有些怪异的仿生体,而是一款外观圆润、充满亲和力的四足机器人,定位是「智能伴随机器人」 。
「我们认为它在正式交付之后会是你的小跟班、小跟拍、小跟护。」 赵哲伦这样描述产品的核心体验:它可以跟随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出行,帮着拿包;利用AI能力,成为比家人更懂抓拍时机的摄影师;甚至可以在你无暇他顾时,照看老人和孩子 。
「大头」表演了一段跳舞|视频来源:极客公园
这听起来像是一个不错的家庭伙伴,但一个问题是:为什么是现在?为什么是四足形态?毕竟,在过去十多年里,至少有三代四足机器人问世,但它们似乎从未真正走出实验室,进入大众的视野 。
维他动力创始人余轶南(前地平线智能驾驶总裁,自 2015 年起主导地平线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研发与落地)的看法是,「过去的产品为什么不work?核心就是几点:第一是价值交付,第二是成本,第三点是非常重要的,面向消费者的售后维护。」 他提到,过去的机器人成本高达几十万,且在安全性、可靠性上难以保证,本质上是技术发展还未到那个阶段 。
而今天,情况发生了质的改变。维他动力联合创始人赵哲伦(前理想汽车智能驾驶产品总监,负责理想 ONE 与 L 系列车型智能驾驶产品的定义与交付)将其归功于一个「盟友」——智能汽车产业。「整个智能驾驶,它确实是很好地开拓了整个机器人发展的前提。」
他解释道,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,使得无论是算力芯片、控制器还是电机,其成本在中国被大幅优化,并且品质极高,这为当今的机器人制造提供了绝佳的基础 。
有了「造得起」的前提,下一个问题便是「如何设计」。
维他动力从一开始就希望跳出传统机器人设计的窠臼。赵哲伦分享了他们最初的产品定义思考:在一个矩阵的两轴上,一条是机器人与人的关系,从工业、冷峻到友善,再到可能过于「低幼化」的玩具感;另一条则是它的行动能力,从桌面级、室内轮式,到能够户外行走但无法上下台阶,再到真正的全地形能力 。
「我们最早的时候其实希望这个机器人尽可能小,但我发现要想基础地完成跟人一样走,人能到哪它能到哪,全地形能力,腿的长度至少得是现在这个长度。」
最终,他们将Vbot定义在「友善」与「全地形能力」的交点上:它要有足够强的运动能力,但外观上又不能带有攻击性,而是友善、可爱,同时又不失质感,不会让人觉得是个玩具 。
为此,团队引入了「迪特-拉姆斯式简约设计」,遵循「Less, but Better」的核心理念 。他们的首席工业设计师曾有十几年在美国设计商务舱内饰的经验,为Vbot带来审美上的质感 。赵哲伦总结了四个设计原则:
黄金比例:无论是大小腿的比例,还是身体与头部的对比,都经过精心计算 。 圆润倒角:整个机身几乎看不到锐角,创造了与人更和谐的关系 。 高级质感:样机的腿部甚至用到了与Apple Watch同款的材料,以提升整体品质感 。 锐利切割:在需要的地方采用锋利的切割线条,增加设计感,但触感依然保持圆润 。
维他动力创始人|余轶南 余轶南说,「智能手机跟非智能手机最大的区别是没有物理按键,无人驾驶跟辅助驾驶最大的区别是没有方向盘。」 而Vbot正在做的,就是拿掉机器人的「遥控器」,推动其向一个更自主、更智能的方向发展。
- 上一篇:范曾
- 下一篇:女子次试管后终怀孕却确诊肝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