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工智能+”激活消费新潜能

  • 2025-09-01 07:42:12
  • 841

转自:中国妇女报

□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高亚菲

国务院日前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意见),要求以科技、产业、消费、民生、治理、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,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。消费提质是《意见》提出的加快实施6大重点行动之一。如何通过“人工智能+”重塑消费场景、优化供应链与个性化服务?如何激发新需求、创造新供给,推动形成以技术驱动、体验升级为特征的新消费范式?女报记者专访了相关专家,对《意见》进行深度解读。

服务消费新蓝海

“《意见》覆盖范围广泛,涉及生产、服务、消费等多个领域。这表明‘人工智能+’正在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。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表示:“此次《意见》的印发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方面广泛应用,强化其赋能作用。”

他表示,之所以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落地,是因为该项技术是数字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。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,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服务精准度,优化资源配置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

“此次提出的‘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’,其核心在于通过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,实现从‘功能型消费’向‘体验型、情感型消费’的跃迁,这标志着服务消费的升级进入了新阶段。”李长安说。

李长安表示,政策指明了两个非常关键的方向。一是培育智能新业态,如“提效型”应用能直接优化现有服务流程,降低企业成本;而“陪伴型”等智能原生应用则更具颠覆性,它不再是简单的工具,而是能主动创造全新的服务类别和情感价值,满足现代人更深层次的精神与认知需求。

二是夯实基础设施以提升品质。他进一步解释说,无论是文娱、养老还是出行,所有新场景的体验都建立在强大的智能消费基础设施之上。这不仅是5G、算力等“硬基建”,更是数据互通、标准统一的“软基建”。只有打通“信息孤岛”,让数据流畅起来,智能助理等服务新入口才能无缝融入我们的生活,提供真正个性化、高品质的服务。

“最近我在参观机器人4S店时发现,当前机器人在服务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,且未来市场需求潜力巨大。”李长安表示,这一趋势既源于公众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,也与人口结构变化密切相关,尤其在养老、医疗等需求持续增长的行业尤为明显。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深刻重塑服务业态,将对消费市场带来变革。

李长安预测,在该政策推动下,服务消费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买卖关系,而是演变为一种持续互动、充满体验感甚至情感联结的“沉浸式互动”。企业需要前瞻布局,不仅要关注技术的“提效”能力,更要深度挖掘其在陪伴、认知和情感方面的赋能潜力,才能在服务消费的新蓝海中占据先机。

从制造到“智造”

《意见》指出,“人工智能+”消费提质,需推动智能终端“万物智联”。对此,启元洞见智库高级研究员朱荣生表示,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,“万物智联”智能产品新业态意义重大。

从产业层面来说,它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,如制造业借助物联网、AI技术实现生产流程优化、供应链精准管理,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与产品质量,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。

在创新生态构建上,智能产品新业态的发展催生新技术、新模式,像智能家居领域的语音交互、场景联动等创新应用,吸引企业、科研机构投入研发,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,为核心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。

“我国在5G等通信技术上有领先优势,‘万物智联’的推进,能让我们在全球智能产业竞争中掌握标准制定权、技术主导权,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方向。”朱荣生说。

“人工智能+”消费提质不仅创造新业态,也必然为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带来冲击。朱荣生认为,传统企业转型需多管齐下。在产品研发上,加大AI技术投入,开发智能产品。在服务模式上,从单纯卖产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。电子产品企业可建立智能产品售后远程监测、维护系统,及时解决用户问题。

另外,企业还需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,打造跨学科人才团队,满足智能化转型对技术、创新、运营等多方面的人才需求。

朱荣生表示,从概念走向落地,“提效型”应用最大挑战是AI算法的效率与准确性,要在复杂业务场景下快速处理海量数据并给出精准决策,对算法优化、算力提升要求高;“陪伴型”应用则在于情感交互技术的成熟度,如何让智能体准确理解人类情感、做出自然且恰当回应,技术难度大。

另外,“提效型”应用可能面临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;“陪伴型”应用涉及虚假情感诱导、过度依赖风险,如智能陪伴体传递错误价值观,用户产生过度情感依赖影响正常社交等。

“构建标准与框架,首先要制定技术标准,如算法评估标准、数据安全标准等,规范技术开发。在伦理层面,须出台伦理准则,明确智能应用开发者、使用者权利义务,规定情感交互边界。在监管方面,呼吁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,保障智能原生应用在健康轨道发展。”朱荣生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