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大巴全球大卖, 欧美车企被“按在地上摩擦”?
- 2025-07-30 11:49:12
- 161
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避寒
编辑|避寒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塔什干街头,一辆辆宇通客车呼啸而过,中国游客恍惚间以为自己还在国内。
2024年,中国客车出口突破6万辆大关,宇通一家就占了1.4万辆。欧美传统客车巨头在多个区域市场已经"全军覆没"。这场逆袭,究竟是如何发生的?
61820辆,一个让欧洲人失眠的数字
2024年12月31日晚11点,德国曼恩卡车总部。
会议室里烟雾缭绕,几个高管围着一张表格发愁,上面写着一个刺眼的数字:61820。
这是中国客车2024年的出口总量。
"去年还只有4万多辆。"一个副总裁摘下眼镜,揉着太阳穴。
同一时间,郑州宇通客车工厂灯火通明,生产线上,工人们正在赶制新年后的第一批订单。工厂墙上贴着一张巨大的海报:2024年出口1.4万辆,同比增长37.73%。
这个增幅意味着什么?
十年前,宇通一年出口还不到3000辆,现在,仅仅12月一个月就出口了2620辆。
"我们现在一个月的出口量,顶得上以前一年。"宇通海外事业部总经理李春笑得合不拢嘴。
金旅11月出口988辆,金龙822辆,海格675辆。三家厦门企业咬得死死的,每个月都在争夺"谁是第二"。员工私下里打赌下个月的排名。
比亚迪更狠,公交客车出口3383辆,稳居第二。王传福在内部会议上放话:三年内要拿下全球第一。
欧辉客车异军突起,增长142%,成为增速王,这家北汽福田旗下的企业,五年前在海外还籍籍无名。
座位客车34803辆,公交客车22840辆,连校车都卖了420辆,中国客车企业把能卖的都卖了。
问题是,这些车都卖到哪儿去了?
冰岛零下30度的较量
2023年冬天,冰岛雷克雅未克。
街头温度计显示零下28度,一辆宇通纯电动公交车缓缓驶过,车内温暖如春,乘客聊着天,完全感受不到外面的严寒。
这辆车刚刚通过了冰岛交通部最严苛的测试。
测试官员哈拉尔德松本来不相信中国车能在极地气候下正常工作。"沃尔沃都不敢保证零下30度正常运行,中国车凭什么?"
测试结果让他闭嘴了。
宇通为冰岛定制的客车配备了独特的电池保温系统,车辆停车时,电池自动进入保温模式。启动时,预热系统提前工作,车身采用特殊密封材料,热量损失降到最低。
"我们在哈尔滨建了专门的测试基地,模拟极地环境。"宇通技术总监王强透露,"为了这个项目,我们的工程师在零下40度的环境里测试了三个月。"
同样的故事在泰国上演。
曼谷雨季,湿度90%以上,欧洲客车普遍出现电路故障。安凯客车采用全承载车身结构和整车阴极电泳技术,十年如新。
"欧洲车设计理念是工业化标准,我们是定制化思维。"安凯海外总监陈明华说,"他们一款车卖全世界,我们一个国家设计一款车。"
乌兹别克斯坦50度高温下,金龙客车配备了高规格车桥和高功率散热器。英国严苛的EMC标准面前,比亚迪逐项调整,最终拿下259辆大单。
这种本土化能力从哪儿来?
他们从一开始就在多元化市场中摸爬滚打,从东北的冰天雪地到海南的高温高湿,从西藏的高原缺氧到新疆的风沙漫天。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,逼着企业具备极强的适应性。
欧洲企业不同,他们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中长大,对极端环境缺乏足够认知。
"沃尔沃工程师来过一次乌鲁木齐,看到漫天风沙就走了。"一位新疆客运公司老总回忆,"中国工程师一住就是半年。"
技术适应性背后,是研发投入的差距。
2023年,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630GWh,全球占比超过70%。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超200GWh,占比超过90%。
宇通在全球销售新能源客车已超12万辆,比亚迪、金龙、安凯紧随其后。
新能源这张牌,中国企业已经拿在手里。
沙特沙漠里的24小时较量
2024年7月,沙特阿拉伯利雅得。
地表温度67度,金龙客车售后工程师张磊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6个小时。
斋月期间,当地公交系统24小时不停运,金龙的服务团队也24小时待命。
"欧洲人做不到这一点。"张磊擦着汗说,"他们的工程师下午5点准时下班。"
坦桑尼亚BRT项目现场,金龙汽车派了30人的服务团队。从售后维修到司机培训,从配件供应到技术支持,全包了。
"奔驰只卖车,服务要另外找代理商。"达累斯萨拉姆交通局局长姆万达说,"中国人是一站式服务。"
服务差距背后,是商业模式的根本不同。
欧洲客车企业追求高毛利,一辆车卖出去,后续服务能赚一辆车的钱,所以他们惜售服务,层层加价。
中国企业追求市场份额,先把车卖出去,服务跟上,口碑建立,订单自然滚滚而来。
"我们把服务当成营销工具,他们把服务当成利润中心。"宇通海外服务总监刘伟说。
这种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有效。
新加坡2024年电动巴士招标,比亚迪拿下240辆,中通拿下120辆。沃尔沃、奔驰全军覆没。
"技术差不多的情况下,服务决定一切。"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采购主管林志明说。
海外建厂更是杀手锏。
2017年,比亚迪在美国兰卡斯特建厂,年产1500辆电动大巴,当地工人月薪4000美元,比中国高三倍。
"为什么还要在美国建厂?"
"因为政治正确。"比亚迪北美总裁李柯说得很直白,"美国人更愿意买本土制造的车。"
宇通在卡塔尔建厂,金龙在俄罗斯建厂,海格在巴西建厂,中国客车企业正在复制汽车工业的全球化路径。
欧洲企业反应太慢了。
"我们开董事会决定建不建厂,中国人厂子都投产了。"沃尔沃客车一位高管私下抱怨。
荷兰259辆订单背后的惊天逆转
2019年12月,荷兰阿姆斯特丹,欧洲最大的纯电动大巴招标现场。
沃尔沃、奔驰、斯堪尼亚,欧洲三大巨头严阵以待。他们怎么也想不到,最后中标的是一家中国公司——比亚迪。
259辆订单,总价值超过1亿欧元。
"这不可能!"沃尔沃客车总裁当场发飙,"中国车怎么可能通过欧盟认证?"
比亚迪K9纯电动公交车通过了欧盟最严格的安全认证。电磁兼容、碰撞测试、排放标准,每一项都达标。
更要命的是价格,比亚迪报价比沃尔沃低30%,比奔驰低35%。
"他们是怎么做到的?"
2024年,比亚迪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00万辆,庞大的产销规模摊薄了研发成本,降低了采购成本。
沃尔沃客车年销量不到5万辆,即便加上卡车业务,也无法与比亚迪的规模相提并论。
这就是工业化的魅力,当产量达到临界点,成本曲线急剧下降。
"我们现在的成本,比五年前降低了40%。"比亚迪商用车事业群总经理王杰说。
技术迭代速度更是碾压级的。
中国客车企业平均18个月推出一款新车型,欧洲企业需要36个月。
"我们刚发布新车,中国人已经出第三代了。"奔驰客车产品总监无奈地说。
这种速度差距来自哪里?
中国民营企业,老板拍板就能上马新项目,欧洲跨国公司,层层审批,程序复杂。
中国客车企业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2岁,欧洲企业平均年龄45岁。
年轻人敢想敢干,不怕失败,中年人求稳,怕承担责任。
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惨烈,优胜劣汰,欧洲市场相对温和,企业缺乏紧迫感。
结果就是中国企业越来越强,欧洲企业越来越弱。
2024年数据显示,在金龙系占据优势的多个海外市场,欧美日韩客车企业已经基本退出竞争。
2021年,出海欧洲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平均单价3万美元,价格已经接近欧洲同类产品。
中国客车不再是"便宜货"的代名词。
技术、品质、服务,全面超越,价格还有优势。
欧洲客车企业还怎么竞争?
从坦桑尼亚到乌兹别克斯坦,从沙特到智利,越来越多的市场被中国客车占领。
欧洲巨头们发现,除了在本土市场苦苦支撑,他们已经无路可退。
游戏规则变了,在新能源这个全新赛道上,中国企业手握技术、成本、服务三张王牌。
61820辆的出口数字背后,是一个时代的终结,另一个时代的开始。
中国制造,正在从"世界工厂"蜕变为"世界引擎"。
这场逆袭,才刚刚开始。
- 上一篇:悟出了面试通过的一个底层逻辑
- 下一篇:洛杉矶冲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