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型文档别再“想到哪写到哪”: 我摸索出的一套六维度写法(附送 AI 小技巧)
- 2025-09-10 12:48:18
- 889
在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,原型文档常常被“想到哪写到哪”的随意方式所困扰,导致沟通效率低下、协作成本上升。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,总结出一套「六维度写法」,帮助产品人系统性地梳理思路、提升表达清晰度。
有时候写原型真是挺抓狂的。
比如上周在补一个登录页面的表单说明,我写到一半才突然想起来——“诶,这个手机号是不是必填?”然后又赶紧补一句规则。再后来又想到按钮点击后要不要灰掉,结果整个文档写得乱七八糟,自己回头看都觉得头大。
这应该是很多产品人都踩过的坑:想到哪写到哪。
结果就是开发问东问西,设计师对着原型抓耳挠腮,测试更是没法写完整的用例。说白了,需求文档成了“需求打补丁”,一堆碎片信息,效率全打了折扣。
我后来发现一个小规律
其实问题不是能力,而是缺少一把“尺子”。就像设计师画图会留“负空间”,让画面呼吸。写原型文档也需要一套能让信息呼吸的框架。
我自己试了很多次,总结下来,有一套六维度的结构特别好用:
功能逻辑:这个东西到底是干啥的?
交互行为:用户点了会发生啥?
视觉表现:样式、状态、有没有hover效果?
数据规则:必填/选填、默认值、格式校验。
异常与边界:出错了咋办?没数据咋兜底?
关联与跳转:它和别的页面、元素有啥勾连?
这套逻辑用一次,就能把原本散落的点收起来。
来个小案例:表单元素
就拿表单说事儿:
功能逻辑:收集用户信息,提交后进数据库。
交互行为:输入框点一下高亮,失焦时自动校验。
视觉表现:圆角4px,错误提示红色。
异常与边界:手机号不足11位就提示“请输入有效手机号”;网络挂了就弹“提交失败,请重试”。
关联与跳转:提交成功后跳转“成功页”。
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晰多了?这比临时想起来再补一行靠谱多了。
模板给你抄
后来我干脆写了个表格,每次写文档就套上去:
说白了,这就是一个小速查表。
额外加餐:AI怎么帮忙?
就算有了这套框架,手动写文档还是挺费劲的。尤其时间紧的时候,总想偷个懒。这时候,AI就是个好帮手。
我一般这么用:
1.贴上原型+丢提示词
我要写该原型页面说明,帮我用六维度框架(功能逻辑、交互行为、视觉表现、数据规则、异常与边界、关联与跳转)来描述页面元素:
要求:用表格形式输出
2.AI给你草稿(示例输出)
是不是挺完整的?你再根据业务稍微润色一下,就能直接用了。
3.小心得
别把AI当成“替你写”,要当“打底稿”。六维度框架还是关键,喂得准,结果才靠谱。提示词保存下来,下次套用,效率就嗖嗖提升。
一点感慨
写文档这事儿,真没必要搞得太艺术。它更像写食谱:步骤得齐全,调料要交代清楚。这样别人照着做才不会走偏。
而这套六维度框架,加上AI的小助攻,就像随身带了一份调料表,能让你写文档更快更稳。
当你用多了,会发现:不光表单能用,表格、弹窗、Tab切换也能按这个逻辑来。最后甚至能沉淀成团队自己的《原型编写规范》,就跟设计系统一样,能省掉无数沟通扯皮。
简单来说:需求文档不是灵感随笔,而是一份能让别人少问、少错的说明书。
- 上一篇:势界发文感谢田栩宁粉丝
- 下一篇:男子工资交女友分手要回遭拒